5月的北京协和医院发热门诊排起百米长龙,广州中山三院单日确诊量突破去年峰值。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近期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监测期内(3月31日—5月4日,共5周)的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3.3%升至6.3%。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从3月开始,新冠门诊就诊人数、阳性率都开始增加,4月、5月有上升趋势,暂时还没有看到下降。就在5月15日,知名歌手陈奕迅也因感染新冠宣布演唱会延期。
这让人不禁要问:说好的“免疫屏障”呢?为何我们一次次被同一病毒击倒?
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可能低估了新冠病毒的狡猾。那些我们以为的“免疫护身符”,有时为何变成了“高危通行证”?
今天,我将结合一项最新研究,深入探讨这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为何近期新冠再感染率急剧上升?
免疫悖论:得过新冠,反而更容易“中招”?
传统的病毒感染概念告诉我们,“一生一次”是常态。感染一次,身体产生抗体,建立起坚固的免疫防线。但新冠病毒似乎是个例外。
2025年3月发表的一项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得过新冠”可能带来的复杂局面。
这项由伊朗马什哈德医学科学大学牵头,联合爱尔兰、格鲁吉亚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该研究对超过84万人的健康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有新冠病毒原发感染史的人群,其后续的感染率比没有感染史的人群高出13%。
这简直就是“免疫悖论”!
你以为的经验值,在新冠这场特殊的“病毒赌场”里,非但没有让你更有优势,反而可能让你成为了被新冠病毒悄悄标记的“VIP靶标”。
这提示我们,简单地认为“得过一次就有终身免疫”是片面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新冠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关系。
谁在再感染的“风暴眼”中?男性与年轻人风险更高!
这项发表于2025年3月26日的《PLOS ONE》研究,进一步细化了再感染的风险人群。研究发现,在再感染的“风暴眼”中,男性和年轻人似乎暴露在更高的风险之下。
具体数据显示:
为何年轻人会成为再感染的“重灾区”?
研究分析认为,除了更高的暴露风险,年轻人在首次感染后,其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可能更为复杂---年轻免疫系统过激反应可能"自毁长城"。新冠当病毒二次入侵时,大量非特异性抗体会像"暴走的拆迁队",误伤健康细胞。但这种反应是否能提供持久、广谱的保护,还需要更多研究。
而老年人虽然再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一旦感染,发生重症的风险依然高于年轻人,因此绝不能放松警惕。
疫苗迷局:打得越多,越容易再感染?
疫苗是人类对抗新冠病毒的有力武器,尤其在降低重症和死亡率方面功不可没。然而,这项研究在疫苗与再感染的关系上,呈现出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有些不安的画面。
研究发现,接种多剂疫苗的人群,其再感染率高于接种少剂疫苗的人群。
数据表明,与未接种疫苗者相比,接种3剂或更多剂疫苗的人群,再感染风险高出 50%。
更令人关注的是疫苗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接种疫苗后发生再感染的人群中(特指在第一次PCR检测前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病毒载体疫苗(如阿斯利康)的人群再感染风险比接种灭活疫苗的人群高出 89%。
这是否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疫苗的认知?
马什哈德医学科学大学的研究负责人在讨论中指出,多剂疫苗接种可能引发“免疫印记效应”(Immune Imprinting)。这就像我们的免疫系统在使用一张“旧地图”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新路线”,过度依赖对旧病毒株的记忆,反而可能影响其对新变异株的有效识别和清除。这种“记忆卡顿”可能让身体在面对新变异株时反应不足或反应偏差,从而增加了再感染的风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疫苗无用。
研究作者也强调,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其他一些认为疫苗能降低再感染风险的研究有所不同,这可能与研究人群、研究时间段以及当时流行的病毒株有关。
而且,这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再感染的发生,并未详细评估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我们已知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仍然效果显著。因此,科学地看待疫苗的作用至关重要。
破解再感染迷局:为何有基础疾病反而风险低?
这项研究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再感染风险反而比没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低5%。这似乎又是一个反常识的现象。
研究者分析认为,这并非是基础疾病本身提供了保护,而很可能与这些人群更高的健康意识和更严格的防护措施有关。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通常会更加小心,严格遵守社交距离、佩戴口罩、避免前往拥挤场所等防护建议。此外,他们更频繁地与医疗系统接触,可能更容易早期发现感染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这印证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精准的自我防护,胜过盲目依赖不确定的免疫力。
黎明前的思考:我们如何科学应对“常态化”的新冠?
马什哈德医学科学大学于2025年3月26日发表在《PLOS ONE》上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新冠再感染的复杂性,也敲响了警钟。当84万人的大数据揭示了免疫系统的“认知盲区”,我们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防护策略。
与其纠结于“得没得过”、“打了多少针”,不如将注意力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牢防线:
坚持个人防护不放松: 尤其在中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高风险人群中,坚持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依然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护手段。
关注身体健康,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一旦确诊,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避免发展为重症至关重要。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抵御一切疾病的基础。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健康投资。
当84万人的大数据揭开免疫系统的"认知盲区",我们更需要科学防护的清醒认知。记住:既往感染不是护身符,疫苗不是万能药,真正的健康密码藏在持续进化的防护智慧中。
每个点赞转发的读者,都在帮助更多家庭建立科学防护的认知屏障。让科学之光照亮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之路!